碧海金华徐公茶封面新闻
2023/4/13 来源:不详茶仙映象与茶仙生活
“徐公本神仙,故送一《仙源》。
逍遥又自在,云水为襟怀。
友明多雅会,碧潭品茶禅。
五津湮尘外,生活似神仙。
天涯皆兄弟,快怡徐府间。”
这首小诗是我十年前到老友徐金华清风怡人的雅居:家庭茶文化研究基地“徐公茶文化研究所”送去我的一本小书《仙源故乡》时,边品“碧潭飘雪”,边颊颐兴来所写。徐公是位神仙境界的人物,是成都生活方式“逍遥自在似神仙,行云流水随自然的茶文化代表人物,是西蜀花茶神品“碧潭飘雪”的创始者,获得过“全国茉莉花茶制茶工艺传承杰出人物的称号。我与他有三十多年的交谊,因茶而结缘,又因茶的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十分一致而投缘,更主要的是他功利等于煙尘,不染众生初心的蜀人传统品格感染了我这个巴人,故十分敬重。说来有点奇巧,从他的姓名开始就与成都花茶有缘:徐公大名金华,“华”与“花”古文为一字,年前仰韶文化就以华山的玫瑰花印纹为金花彩陶,今成都人亦最喜花茶,以茉莉为金花。徐公又是水城新津人。王勃诗所讲“风煙望五津”的第一津,中国汉代第一茶市武阳郡,皆指新津。这又注定了徐公茶文化的根与魂在新津。他的家系属明徐青藤一脉。徐渭是今绍兴人,但他最慕“蜀女自古多才”,故在他的杂剧“六声猿”里,专取前蜀邛崃才女黄崇嘏女扮男装中举为官作题材,创作《女状元》,还嘲讽自己夫人质粗,何得不如美丽蜀女。他著《煎茶七类》,把茶视为仙品。难怪徐公因这个祖源,而注定与茶文化融化在一起。夫人徐嫂也是一位高雅蜀女,两个女儿名字也与花有关。他们全家老少-心都先后脱离行政功名而钟情于茶,钻研峨眉山早春嫩芽与儒林路含苞茉莉錯综交融的月夜窖制技术,他的两个女儿还以舞蹈家和国画家专业的六艺语言来阐释茶道,全家以天府生活的诗意美学观演绎出“亲情、友情、茶情”的“三情茶事”文化,今已海内外知名。
最使我感动的是,他把“碧潭飘雪”品牌无偿赠与了峨眉山的“竹叶青”公司。年2月8日在锦里召开了雅致的“碧潭集雅士,飘雪会高人”的品牌赠与会,参加的朋友和弟子们很多,每人都得到了-盒类似明代书帕礼的“碧潭线装书”,不能不令人有高雅之兴。有友人问过他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他不以为意。早在“碧潭飘雪”这个名称才出来的时候,市面上就有各种“碧潭飘雪”冒名,他的回答是众生喜欢就不要追究,他只希望都是佳品就好,真有古君子之风,很合我们老友“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共识的脾味。
其实,茶仙徐公成为名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碧潭飘雪”成为著名品牌,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两者都来自于巴蜀祖先多创新创造精神的“非常之人”,巴蜀祖源多敢为人先的“非常之事”,巴蜀文脉纪录又多天下第一的“非常之功”。“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然后成非常之功”是汉代赋圣兼通儒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书》中的话,是对巴蜀父老精神的总结和期许。这个话用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巴蜀确确实实也占有茶人才和茶品牌两个创意和创新的历史财富优势。
茶祖源与茶创意
从“人皇”茶的祖源发现,到唐宋茶品牌的创新,四川人拥有天下第一品牌创意的传统。
四川是最早发现茶树茶叶的标识地,是最早为“茶”命名的地方。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中原文化的神农嘗百草时代,巴蜀的“人皇”巢居和采集经济时代,巴蜀地区原始人群以树为巢居,百草萌生,人们自然对采集和嘗试百草发生兴趣,其中特别发现了嚼食雨水滴在茶树上的茶叶苦涩味,有调节腥膻食物如盐一样的功用,茶叶就自然从百草中脱颖而出。那时茶树还是野生的,当时的名称也还不叫茶,而是用茶叶的苦涩味来命名。如称为“蔎”,这是茶的涩味书写。称“槚”,这是嚼茶苦味在舌尖上发出的“夹夹(jia)”言的书写。称“荼”,这是茶叶苦味发出的舌上音“吐”(tu)的书写。这些有关茶的称呼都是蜀人方言,记载在司马相如所著字书《凡将篇》上,至今这些语音还活在四川话里,证明古四川人发现茶树最早。到了汉代,才有“茶”字的称呼出现,命名还是来源于茶味。西汉资中人王褒《僮约》描绘成都一位寡妇杨惠在家中煮茶烹茶的情况:“舍中有客,提壶行沽,烹茶尽具,已而盖藏。”这是蜀人,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明确的煮茶文献记载。“茶”字也是这篇文献第一次使用,证明四川是最早使用“茶”字的地方。还值得注意的是,后来“茶”名称还因地域传播不同而在不同方言区域中分化为不同的称呼。如晋人陆机说:“蜀人作茶,吴人作茗”。换句话说,蜀人称呼是“茶”,而吴人在吴声中转称为“茗”了。到了唐代,“茗茶”也往往混称在一起,“饮茶”也可称为“茗茶”或“茶茗”。总之茶树茶叶的功用是四川最早发现的,茶的名称也是四川人长期探索,而由四川人确定的。
“人间第一茶”在四川,四川蒙顶山是世界茶源地,巴蜀是人工种植茶树最早的地方,吴理真是世界茶祖,蒙顶茶七树是世界茶种植的文化符号标志。
最早种植的茶树是蒙顶山七棵茶树,至今仍在蒙顶皇茶园中,是西汉吴理真所种,此为世界人工种植茶树之始。吴理真则被誉为“茶之祖”,蒙顶茶历代为“西蜀之最”,故被誉为“人间第一茶”。明顾炎武《日知录》曾认为:秦灭蜀后,始有“茗饮之事”,这也说明“茗饮”首先是在蜀地,秦灭蜀后饮茶习俗才推向全国,四川确实是世界饮茶文化的发源地。
四川兴起了世界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
汉王褒写《僮约》这篇游戏文章,主要是因为那个仆人,名叫“便了”的,不肯做事,就规定他有为主人“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的义务。要“便了”先卖鹅,后买茶,这是世界上有关“茶市”最早的记载。汉代“武阳郡”指今四川新津到彭山一带地方,西汉末扬雄《蜀王本纪》曾记载“秦襄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蜀王开明拒战不力,退走武阳,获之。”这个蜀王开明被秦人俘虏的“武阳”,也就是《僮约》所指的“武阳”,在今新津到彭山地,说明四川的岷江流域是世界茶叶贸易市场最早设立的地方。
蜀中“芳茶冠六清”,四川是饮茶最先成为民间习俗,并已冠于“六清”饮料的首贵之地。同时也是著名茶叶品牌最先出现,又是品牌数量最多,号为“第一”的地方。
西晋时,张载登成都白菟楼,写诗赞叹成都茶的高贵: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所谓“六清”是指古人用的水、浆、醴、醫、?4?4、酏等六种饮料。《周礼天官膳夫》说:“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六清饮食是王者之食,算是很高贵的了。饮茶比“六清”饮料还要高贵,说明到西晋时,成都茶料早己远远超过以牛羊糜肉等为原料制成的六清饮料,而居于首位。可见饮茶品茗已在巴蜀成为人们欢迎和重视的首要习俗。顺便说一句,“宴饮”一词中,“饮”与“宴”并列,说明饮茶习俗升到首位,已与“宴”并驾齐驱,成为中国人饮食习惯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到了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号为第一。”剑南是贵茶风俗最先兴起的地方,又是著名茶品牌(即“名品”)最多的地方,“剑南号为第一”。不过,那时的“饮茶”还主要是煮茶为饮,后来泡茶的习俗是在唐代后期才开始普及的。
四川是世界盖碗茶文化和茶馆文化的发源地,至今犹是四川独到的特色。
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和茶船三部分,是唐德宗建中年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她怕父亲喝茶时烫着手,故巧思设计出盖碗茶三件套,所以盖碗茶是孝道感恩的发明。到后世盖碗越做越精美新奇,形态百出,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又叫盖碗茶文化,也就在西蜀诞生了。由于盖碗茶的出现,聚会喝茶也就更为方便自由,茶馆也就在寺、观的“茶寮”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了。茶馆文化与盖碗茶文化是成都的产物,尤其是水边河畔多茶馆茶肆,是四川茶文化的重要特点。四川多水城,历来就多茶馆,曲水流觞的雅事也不少,今天是恢复水边饮茶文化的关键机遇时期了。水边品茶,好水不可或缺。水之景观与泡茶之水,皆赖上乘之水,才有可品。茶馆里张贴名人字画,文化韵味很浓。这个习俗也始于宋代四川,主要为了饮茶人消遣坐饮欣赏。今天徐公雅园就是这种文化味的一角传承处所。在苏轼的诗里,茶水又叫“茶汤”“茶食”。“茶汤”源于汤药,但比药汤好多了。茶有醒脾清胃功用,又香爽润齿,故叫作“茶汤”。宴席饮酒吃饭前,要先品茗,进茶一盏,这种习惯叫作“茶食”“茶筵”。饭后又以“茶汤”漱口。这种习惯向文化方面发展,形成用茶之茶道。
“好滋味,尚辛香”(《华阳国志·蜀志》)是巴蜀文化传承年的饮食特色。“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茶是冠于六清诸种“滋味”的上品,其“有滋有味”的四川魅力传播于全国九州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四川盖碗茶为川人“安乐可娱”的休闲生活方式,为逍遥自在似神仙的闲云野鹤生活态度,增添了巴蜀文化韵味的独特内涵。茶馆的发明和普及,又是巴蜀茶文化魅力和茶生活真谛的承载地,是既雅且俗的“诗意”与“随意”相结合的蜀人生活美学的体验地。来四川不坐茶馆,等于没有来过四川。来四川不喝盖碗茶,等于不知道川茶魅力的“茶盲”。来四川不欣赏文茶道、武茶道表演艺术,等于对巴蜀艺术没摸到脉。只有茶馆里才能真正体味川人的仙乡人居生活方式,只有盖碗茶才是四川人生活方式的独特内涵。只有承载巴蜀怡人文化的大地,才能成就独特的巴蜀茶道文化。
四川是世界茶道的一个重要诞生地和传播地,是儒、释、道三教兼容的茶道,随缘自在的逍遥茶文化生活方式的奠基地,还是“茶道”艺术化,出现多姿多彩的“文茶道”“武茶道”的奠基地。
“茶道”有广狭两义:狭义是指喝茶的礼仪,即茶艺。而广义则是指喝茶的生活方式。
茶道最初起源于中国传统礼教诗教的仪式,孔庙文庙最先有献茶之礼。在《左传》说的“肉食者鄙”的时代,茶道是清雅之风对抗肉烩恶俗的大雅大夏之事。茶道形成最早是在唐代。到唐宋时期,茶道,即变成日常生活方式,“茶道大行”(《封氏闻见记》),从王公雅士到平民百姓都离不开,形成“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之一种生活必需品。这是“茶道”的广义。四川对“茶道”生活有独特贡献,唐什邡高僧马祖道一提倡的“平常心是道”的理念,成为川人随缘自在的茶生活的神髓。四川人的茶生活,跟四川火锅一样,既是随意的,讲究“有缘分”,大家相聚,不管认识与否,皆随缘自在为本。这是巴蜀禅宗特色的影响形成的。巴蜀禅系是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智诜在资中德纯寺创立。他的师兄弟是慧能和神秀。他综合了南宗慧能“顿悟”特点与北宗神秀“渐修”特点,主张“顿渐随缘”“利益众生”,兼容南北宗,包容与随缘,有益于民众生活,是巴蜀禅宗的理念,八祖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正是巴蜀禅系这一最高理念的最佳概括。这个理念走入四川人的生活方式中,在茶道上形成了普通百姓随缘自在的“平常心”生活茶道。这是广义。
就狭义而言,则是指茶道理念指导下的茶仪和茶艺。其实最早的茶仪是在僧寮形成的,是和尚宴请善人居士前的饮茶程序和仪轨样式。这个仪式受到川人诗意生活的浸染,就被注入了诗意内涵。再进一步艺术化,就行成为文、武道的茶艺。文道茶艺由茶艺师主持。武道茶艺由掺茶的茶倌表演,所以,就狭义而言,茶道是指茶的表演艺术。今天蒙顶山茶艺的龙型十八式受到旅游各界的喜爱。今四川省茶文化协会会长张京女士在廿年前开始探索恢复巴蜀茶艺,从无到有组建了巴蜀茶仪长嘴铜壶开水掺茶的茶艺表演队,又编出了茶艺教材,做了把茶艺茶学普及到中小学的尝试,让青少年从小受到茶文化的正能量教育,辅佐传统文化诗教与礼教的创新性现代性转化,宣传富于世情与人情的四川茶道,正收到初步成效。
茶道自赵州和尚从谂在唐代倡导以来,到宋代苏轼成为宋代茶道的创造者和最先诠释者。日本茶道是在中国明代时期才学习中国茶道形成为日本本土化的茶道,其中包含有苏轼茶道论的影响。日本茶道体系是由千利休、村田珠光等人倡导形成,以“和、敬、清、寂”四谛为主旨,有一套繁琐异常的茶礼仪式,一次茶会行礼多次,叫“台子技法”,至少需4个小时,这是日本的茶文化。今天“出口转内销”,又把日本茶道引进中国来,其实这套繁杂琐碎的“茶道茶仪”不是中华民族的习性,大可不必在今天拿来作为“时尚”仿效,还是应回归中华民族的礼之用和为贵理念,讲究礼之尚在真情,不再繁文缛片,应制订适应当今新时代的茶礼。
中华茶道在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中都有各自的传承特色。佛教禅宗的“禅茶一味”茶道是蜀中高僧唐代的无相所首倡,宋代的蜀人兰溪道隆在日本首写“禅茶一味”加以普及推广。道家则倡导“仙茶”,“仙鹤化茶”是青城山首先形成的,这与神仙道和道教皆起源于四川有关。儒家倡导的诗礼茶道,首先在文庙和书院中形成。在巴蜀,茶道则融会三教,形成包容随缘的特色。今天首要传习的应是巴蜀包容茶道。
汉唐时代茶已形成以蜀中所产为贵的习尚看法。到唐代,茶种、茶叶、茶业、茶文化开始形成各自品牌,有了“名品效应”,以四川为最多,“名品”天下第一。那时川茶已出现许多名品:既有蒙顶甘露、石花、紫笋等古老品牌,又还出现了乌嘴、片甲、蝉翼、小团、兽目、骑火、蒸青、团饼等新品牌。还出现了茶文化三大名山:蒙顶、峨眉、青城,而且有了“名山”品牌效应,至今著名茶山、茶景越来越多。最著名的当是蒙顶山。“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是中国,也是世界最佳的最早的茶文化历史广告,充满品牌生命活力,永光于世。今天应当研究蜀茶文化史上形成“名品”与历史广告的古人智慧与经验,为今蜀茶品牌创新借鉴。这点至今是未研究透的。
茶创新与茶人才
历史上四川多出创新创造人才,又多具有孙中山所赞许的“奇瑰磊落,唯蜀有才”的大师型特点,故在历史名人长廊中出现了“西蜀自古出文宗”和“蜀女自古多才”两大特点,其中不少人与茶结緣。但在川茶发展史上,情况稍有特殊。我们已在上文叙述了川茶历史上创造出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的历史文化纪录,但奇怪的是在历史上却很少有创造这些历史文化纪录的大师姓名的记载。就连世界茶祖吴理真,也只留下了一个名字和只言片语的身份矛盾的记载。他是佛教还是道教,是禅师还是道师?至今说不清楚,他的生平事迹更没有记载。他留下了皇茶园七棵千年茶树的文化地标,但他本人却是个谜一样的存在。因此,关于四川历史上这类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创新型人才,还有待于我们从文献史料和传说口述史遗产资料中加以深入挖掘。在中国茶人文化长廊里,应该有川茶历代创新人才的地位,应该有标志性的人物,要发掘这些人物。显然这还是艰辛的探索之路,有待我们去寻找。
鉴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应该对今天改革开放新时代涌现出的继承四川茶叶和茶文化创优传统並加以创造性转化的创新人才,多加记录,树立标杆。把这个任务担起来,这是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川茶世界要有这样的历史责任和历史担当,不要让他们又成为历史的遗忘者。
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已涌现出众多的茶文化新星,其中仅以创新川茶文化的徐金华先生为例。他在海内外已有三大驰名:“徐公茶”是今天茶人文化的名片,“碧潭飘雪”是茶文化的“名品”,“三情茶事”是川茶诗意生活美的样板。几十年来,他追求制茶工艺的文化创新,以月下手工择花窨制茉莉,在月夜清辉里,体现出制茶过程的诗意和真情。这就把历代传承的制茶工艺师的艰苦手铲炒锅和枯燥的窨制技术过程的苦日子苦生活,变成了真情诗意的劳动生活,发掘出创造性劳动的真美。他所创制的“碧潭飘雪”品牌,更体现出饮茶是诗意文化美:“碧海金花寸愫心,潭有潜龙试新茗。飘香溢出蜀茶道,雪化尘嚣冠六清。”这就把历史上卢仝的“七碗茶”清心浹神气爽的茶文化诗的传统,不仅继承下来了,而且提升和发展了。饮茶艺术的历史美走向了现实美,这便是“碧潭飘雪”的创新。徐公进一步把品牌茶融入到“三情茶事”的文化体验中,使“碧潭飘雪”成为了文化标本。“三情”中,“亲情”的核心是亲仁睦里,由家及邻,推己及人,博爱为尚,和谐为亲。“友情”核心是“友于琴瑟”,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情浓于茶。“茶情”核心是贵自然,祛豪华,尚俭朴,茶尚自然,上善若水。“三情茶事”由徐公一家塑造成日常茶礼,体现出“和”“友”“尚”三字茶文化精神。这个理念也是本土话语,不再是日本茶道“和敬清寂”话语,把本土话语权夺回来了。尤其是茶文化还有抵制奢靡之风,腐化之风,倡导传统的“肉食者鄙”的清白干净观念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徐公茶做出了范式选择:喝茶不是为了功利之心,创造品牌也不是为了追求单纯利益,而是利益众生,有益于世道人心,助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正是因为徐公注重茶的文化挖掘和展示,已使“徐公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产生了名人效应,已被海内外有识之士公认为“徐公茶”文化。到他的茶文化研究所访问的有美、法、西班牙、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友人和中国港澳台人士。他在多次国际茶文化论坛和研讨会上讲演和展示,还应邀到中国台北访问,对海内外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他所收的弟子也相当多,他的“碧潭飘雪”品牌已交给“竹叶青”公司,转化为产业创意。
由此可见,茶产业的出路,茶人才的培育,茶品牌的创新,关键还在文化。归根到底,茶产业是心灵享受的创意产业,川茶产业能够真正发展的关键是抓文化,抓人才,舍此无他途。
文/谭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