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茶文化,这些你都了解吗
2022/8/5 来源:不详古人云:水是茶之母。
而济南是泉城,有上佳的泉水。
因而,济南与茶的渊源十分深厚。
炎炎盛夏,笔者想谈谈济南的茶文化,不知可否成为读者诸君消夏逭暑的一杯清凉剂。
摄影:李锋
小引:济南夏夜,每一个院落都飘荡着茉莉花的清香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济南还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居民小区,还是一家一户或一院数户的平民小院居多。到了夏天,太阳落山之后,几乎每一个院里都会飘散出茉莉花的清香。如此大量地栽种茉莉(大多为盆栽,也有直接种在庭院空地上的),赏花闻香的想法是有的,然而,人们主要却不是出自养花的雅兴,而是一种实用价值:泡茶。
茉莉花茶,济南人的最爱,始终。
甚至,济南人会觉得,从商店购来的、经过窨制的所谓“四窨花茶”仍然不能过瘾,他们要把每日盛开的茉莉花摘下来,放入装有茶叶的茶盒子里,继续熏制茶叶,使得香味更加淳厚纯正。这就是济南人家盛行茉莉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济南的茉莉花茶是老百姓用最新鲜的茉莉花自己熏制出来的。
这样的茉莉岁月在济南由来已久。
宋刘克庄有《茉莉》诗:
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
而清代济南诗人杨恩褀的《北茉莉》诗生动再现了当年济南家家庭院屋角广种茉莉,满院飘香的情景:
缤纷彩色斗芳姿,屋角墙阴碎锦披。
好是昏黄凉月里,一庭香雾沁诗脾。
杨恩褀:字子惠,杨受廷子。有《天畅轩诗稿》。性高洁,读书不求仕进,工写生,精金石篆刻,不轻为人作。
之一:中国北方饮茶的发源地,北方最大的茶叶市场之一
中国南方饮茶颇早,而北方饮茶的起源在唐代。在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的一段记载,颇为茶人所宗。清代陆廷灿《续茶经》亦以此为据。济南已故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山东茶文化》《齐鲁茶道笔谈》亦引用了这一记载。足见这一记述对于北方、对于济南茶文化影响之深远。
我们且看《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这段记载:
(茶),南人好饮之,北方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赵贞信校注,中华书局年版)
这是一个记载北方饮茶起源的著名故事。由此可知,唐代开元年间,济南(齐州)附近(今济南长清)的灵岩寺,就是中国北方饮茶的发源地。
摄影:李锋
这故事也载入了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如果翻成白话,则说的是唐代唐玄宗开元年间(——),灵岩寺来了一位禅宗大师叫做降魔师,他在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打坐)不能睡觉,又不吃晚饭,只允许喝茶。人们为了提神不瞌睡,人人都把茶叶随身携带,到处煮着喝。这一风俗,逐渐从寺庙传到人间社会。
济南是靠近灵岩寺最近的大城市,其近水楼台先得月,是肯定的。
也可以说,济南是中国北方最早端起茶杯的城市。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许多年以来,济南都是江北最大的茶叶市场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济南单是一个泉祥茶庄,每年茶叶的批发、零售量不下五十余万斤,平均每天接近一千四百斤。济南茶庄特别多。笔者(侯林)的表舅魏家,便是开茶庄的,是民国时的植灵茶庄的东家,这个茶庄在济南很有名气。
济南,不分贫富,不分男女,甚至不分老少,皆饮茶。富裕的喝好茶,穷的买便宜的,甚至买茶叶沫子,也要喝。
济南茶叶消费量如此之大,主要是水好。济南有泉水,而且是家家泉水。
孔孚先生有《济南人》,颇传神:
去找济南人谈心吗?
你可以去敲开每一家的小门。
他们会给你煮一杯清茶,
用碧绿碧绿的趵突泉水。
之二:济南古代种茶的证据
因为水土与气候等缘故,古代的北方,茶叶种植是极其罕见的。
济南有没有呢?
大家知道,在济南南部山区的黄巢村,现今有一处百亩茶园——金玉茶园,因其山水滋养,且昼夜温差大,其茶叶品质上好,笔者见到农场主人李玉兰的广告词是:济南有茶园,何必下江南!
由此可知,济南、特别是南山,是适合种茶的黄金宝地。
济南古代又如何呢?
据笔者所见文献记载,济南古代,人们便在这块山明水秀之地种植茶树,甚至可能拥有茶园了。
济南明清时代最少有两个种茶之处。
其一是趵突泉。
明末清初济南名士叶承宗(明崇祯《历城县志》的编纂者),写有《趵突泉》诗,在描绘了趵突泉“奇澜激三峰,海上神山似”的奇姿,以及“冬泉沂水温,香味中泠美”的水质之后,他接下来写道:
岂必溪畔茶泉旁原有茶树,但饮波心水。
诸位看清楚了,在“岂必溪畔茶”后的注解为六个字“泉旁原有茶树”,这就是说,在明代,趵突泉旁边是有茶树的,地点是种植在“溪畔”即溪水边上。想想也不奇怪,趵突泉如此上佳的泉水,加上自产的新鲜茶叶,那岂不是锦上添花。细思之,大约是趵突泉的道士或僧人所种,用来试茶的吧。
无独有偶,二百年后的清代道光年间,寓居济南的诗人王鸿在其《历下怀古·趵突泉》诗里又说:“汲饮思茶树旧有茶树,临溪和咏篇。”依然是在“汲饮思茶树”的小注里,确凿无疑地注明:“旧有茶树”四字。
摄影:王琴
其二是千佛山种茶。
清代乾隆年间济宁州贡生、诗人潘呈雅,写有《登千佛山(四首)》,第二首云:
路转孤峰立,结庐绝市烟。
采茶穿鸟道,煮药引龙泉。
信美非吾土,重游定几年。
石堂读书地,安得此山巅。
(民国十八年济宁潘氏排印本《潘氏三君集》之《秣陵诗草一卷》)
“采茶穿鸟道,煮药引龙泉”,就是说,在千佛山上穿越崎岖小路即可以采茶,然后便可以用千佛山最著名的山泉龙泉之水来泡茶或煮药。
摄影:陈彦
比潘呈雅更早些的清代康熙年间山东济南府泰安拔贡、诗人赵国治又有《趵突泉,次赵松雪韵》:
世上炎蒸到此无,雪涛飞出水晶壶。
奔腾恐有囚龙起,喷泄愁将大海枯。
直欲洒空沛霖雨,莫教翻地作江湖。
汲来且煮南山茗,清沁诗肠兴不孤。
(清刻本《国朝山左诗续钞》卷四)
且看诗的最后一联为“汲来且煮南山茗,清沁诗肠兴不孤”。
南山,有二解,一,古时人们称千佛山。二,济南南部山区。南山茗,说明此时千佛山(或南部山区)的茶已经小有名气,甚至成为了当时一个品牌。南山茗,也应该印证着如今济南南山黄巢村百亩茶园的悠久历史的吧。
南山茗,用著名的趵突泉水来煮茶瀹茗,实在是很好的享受。
之三:宋代,济南茶文化三事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从皇帝到一般士子,都有品茗鉴水之好。如宋徽宗,皇帝做得昏庸,但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和茶人。其所著《大观茶论》是一部内容丰富、造诣精深的茶论著作。欧阳修著有《大明水记》,而苏轼更是访名泉,品佳茗,“踏遍江南南岸山,来试人间第二泉”。
此时的济南(齐州)自然也不例外,这其中有三事,至今为乡人称道。
其一:曾巩:趵突泉润泽春茶
趵突泉原是济南当地土人对于此泉的称谓,其正式定名出自时任济南太守的曾巩。由其《齐州二堂记》:“……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这段记载,便可知晓。而第一首以趵突泉作为诗题写趵突泉的也是曾巩。在这首《趵突泉》诗里,他吟唱道: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又据曾巩《齐州二堂记》:“趵突之泉冬温,泉旁之蔬甲经冬常荣,故又谓之温泉。”此堪为“滋荣冬茹温常早”之注也。而“润泽春茶味更真”则尤能启发人的联想,用上佳的趵突泉水,配上新鲜馥郁的春茶,才能品出茶的真味道来呀!这是对趵突泉水味的赞美。我们可以想见,曾巩在济南的岁月里,一定许多次来到趵突泉边“润泽春茶”的吧!
其二:苏辙:金线泉试枪旗
金线泉,有着另一位唐宋八大家苏辙的茶事。宋神宗熙宁六年(),苏辙因慕济南泉水物产之美,由陈州(今河南淮阳)学官改任齐州掌书记,他在齐州居官三年,其《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一诗,借朋友赠答的诗章韵脚,来表现济南品茶的感受:
枪旗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奇。
枪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旗枪吧,它在宋代就是国内名茶。它是绿茶,叶片称旗,叶芽称枪,足见有多么鲜嫩,再用济南城西金线泉的水来煮泡之,那该是什么成色?
由此可知,金线泉不仅是一处金线浮动、景致奇异的名泉,还是一处水质优越的试茶名泉。
其三:甘露泉试北苑茶
直至清代,佛慧寺石壁上依然镌刻很多宋代的题记,内容是说北宋宋徽宗崇宁、大观、政和年间,宋代齐州也就是济南地方官太守和他的部下,都会在春天劝耕至此,以甘露泉试北苑茶,题咏极多。称江北雅会!而李清照的父亲也曾经来过。而且,明代的品水大师、著名茶人徐献忠曾来此试茶,并将其载入大作《水品》,由此而盛赞:“山左泉可食。””
北苑茶,宋代贡茶,属于建(安)茶,产地在今福建建瓯市。这里冈峦环抱,气势柔秀。建安茶品甲天下,而建安茶的精华,则是北苑茶。北苑,在离城25里的北苑,也叫凤凰山,是造贡茶的地方。
清陆廷灿《续茶经》曽引宋胡仔《苕溪渔隠丛话》称:“建安的北苑茶,始造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派人去制造,把它装扮成龙凤的样子,用来进贡。”(“建安北苑,始于太宗太平兴国兴国三年,遣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入贡。”)宋王辟之在《渑水燕谈》中说:“建茶盛行于江南,龙团是最好的。八块就有一斤……宋仁宗尤为珍惜,即使是宰相也没有赏赐过。”(“建茶盛于江南,近岁制作尤精。龙团最为上品。一斤八饼。……仁宗尤所珍惜,虽宰相未尝辄赐。”)
由此可知,那北苑茶的身价是何等之高,到了宋徽宗年间,大约济南的地方官方能千方百计品尝到此茶,而以之试茶的不是别的,乃是济南的甘露泉,此足见甘露泉水质之美,世间少有。(未完待续)
作者:侯林侯环
来源:风香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