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气北京这些北京的老礼儿,您都门儿清吗

2023/3/22 来源:不详

俗话说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北京是出了名的规矩大、礼数多

“金鸡三点头”

“金鸡三点头”

“酒满敬人,茶满送人”

“行不摇头,站不倚门”

“吃饭不许吧(bia)唧嘴,喝汤不许吸溜”

“请客赴宴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

……

这些都是老北京人日常恪守的礼仪准则

从早上问好到晚上问安

衣食住行样样都有规矩

说起规矩,北京有一个有意思的词——“局气”,它是北京方言,代表着讲规矩、宽容、豁达、豪爽等多层含义,事事讲规矩、礼数多的北京人也将“局气”视为自身特质。

说起规矩,北京有一个有意思的词——“局气”,它是北京方言,代表着讲规矩、宽容、豁达、豪爽等多层含义,事事讲规矩、礼数多的北京人也将“局气”视为自身特质。

不论您来没来过北京,相信大家已经从京味儿影视剧中领略了老北京的规矩,感受了北京人的局气。《四世同堂》中大赤包喝汤使劲儿吸溜是没规矩;《正阳门下小女人》卖酒不掺水是做生意的规矩;电影《老炮儿》则是透过新老两代人的观念对撞强调规矩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透过文字聊聊

有里有面儿、局气的北京老规矩

叫人的规矩

叫人的规矩,看似简单

嘴皮子一上一下的功夫

可饱含大学问呢

在街上,甭管老的少的,北京人都爱管人叫声“师傅”“劳驾”“谢谢”“回见”也是常挂嘴边儿,这不仅仅是客气,更是尊敬和礼数。

凡与长辈讲话必称“您”,和他人讲话的时候也大多以“您”相称。北京城如今还有一个濒临消失的敬语——怹(音:tān),“怹”是对第三人称“他”的敬称,发展至今逐渐被“老人家”“老爷子”等敬语所代替。

凡与长辈讲话必称“您”,和他人讲话的时候也大多以“您”相称。北京城如今还有一个濒临消失的敬语——怹(音:tān),“怹”是对第三人称“他”的敬称,发展至今逐渐被“老人家”“老爷子”等敬语所代替。

老舍先生的《龙须沟》中“四嫂,您忙您的活儿,我是个闲人,我来伺候怹。”言语间透着北京人的文明、懂礼!

老舍先生的《龙须沟》中“四嫂,您忙您的活儿,我是个闲人,我来伺候怹。”言语间透着北京人的文明、懂礼!

北京还有一个独有的尊称——“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打招呼时的礼貌用语。古装剧中的“这位爷,您吉祥”,京味影视剧中的“牛爷”、“片儿爷”,生活中的“呦,徐爷,遛弯儿去”……无论是电视剧里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听到关于“爷”的称呼。

北京还有一个独有的尊称——“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打招呼时的礼貌用语。古装剧中的“这位爷,您吉祥”,京味影视剧中的“牛爷”、“片儿爷”,生活中的“呦,徐爷,遛弯儿去”……无论是电视剧里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听到关于“爷”的称呼。

总的来说:一声“师傅”是亲切,一个“您”字是尊重,一个“爷”字是文化,“哥们儿”、“姐妹儿”是“瓷器”,上来喊你一声“孙贼”,那必定是“铁磁”。老北京叫人的规矩,蕴含着浓浓地京味文化。

衣帽归位的规矩

北京人有个老规矩

出门时穿戴的衣帽一定要归位

这跟北京是皇城有一定的关系

早年间,朝廷的大臣每天一大早就要上朝,必须穿朝服,北京人管朝服叫“官衣”,官衣要求板板正正,不能起褶子,所以必须挂起来,下了早朝回到家再将朝服归放原位。随着这种习惯越来越普遍,衣帽归位也就成了北京人的一个老规矩。

早年间,朝廷的大臣每天一大早就要上朝,必须穿朝服,北京人管朝服叫“官衣”,官衣要求板板正正,不能起褶子,所以必须挂起来,下了早朝回到家再将朝服归放原位。随着这种习惯越来越普遍,衣帽归位也就成了北京人的一个老规矩。

饮酒喝茶的规矩

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送人”

待人接客有这么个说法:“茶七饭八酒十分”

劝酒时要斟满;茶要倒到七分满,再满就是逐客了

给客人泡茶,如果是单用茶杯,茶水不能太满,通常的规矩是七分茶八分酒,也就是说,沏茶时,水只能倒七成,倒十成就溢出来了。

给客人泡茶,如果是单用茶杯,茶水不能太满,通常的规矩是七分茶八分酒,也就是说,沏茶时,水只能倒七成,倒十成就溢出来了。

“金鸡三点头”是一种喝茶时的致谢礼数。作为客人接受主人续水时要把食指和中指弯曲起来在桌子上轻轻敲击三下,以示谢意。无论何时,茶壶的壶嘴对着客人都是不礼貌的,当着客人面往地上泼茶水,则是轰人之意。

众多茶品中,茉莉花茶是北京人的挚爱,张一元和吴裕泰是北京人认准的两大招牌;而酒,过去的北京人只认“老白干”、“烧酒”和“二锅头”,且讲究喝酒只喝二两,既不会因喝酒而伤了身子,又能过酒瘾。

北京的老礼儿

北京的老礼儿

串门的规矩

早年间,北京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

灰瓦青砖的四合院、大杂院和平房

是老北京人的主要生活场所

邻里之间你来我往几乎天天见面

串门儿也成为老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

老北京四合院自古讲究“院里的事儿,院里的人管”,串门儿时先说正事,后闲聊。三五成群,围桌唠家常、论时事,无话不说,观点不同再抬上两句,更是乐此不疲。

老北京四合院自古讲究“院里的事儿,院里的人管”,串门儿时先说正事,后闲聊。三五成群,围桌唠家常、论时事,无话不说,观点不同再抬上两句,更是乐此不疲。

北京人串门还有针对男性而言的“三不串”:一是寡妇门不能串;二是只有姑娘在家不能串;三是新结婚的别去串。

其实,串门儿只是形式,邻里间的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才是更重要的,串门儿文化充分体现了老北京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

这些只是老北京规矩的冰山一角

更多的规矩早已融入到热门的习惯当中

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规矩

既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

不能仅仅让它停留在书本、文章或文献上

现实生活,才是传统文化最大的传承阵地

内容来源:北京海外文化交流

图源:觅元素侵删

参考资料:刘一达——《北京老规矩》《有里有面儿:京味儿礼仪话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0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