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享受一杯茉莉花茶的时光

2022/5/3 来源:不详

项目管理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93.html

茉莉花茶,又名茉莉香片。

清香四溢的茉莉被称为“天香”,

它的香味绝对让你无法忽略。

天赋仙姿。玉骨冰肌。

向炎威、独逞芳菲。

轻盈雅淡,初出香闺。

是水宫仙,月宫子,汉宫妃。

一一《行香子?茉莉花》宋姚述尧

据《史书》记载,茉莉花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汉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古波斯、天竺,到印度后成为佛教圣花,后又随印度佛教传到中国的福州。

在唐朝,茉莉花被当做玉骨冰肌、淡泊名利的象征,代表士大夫的气节。人们认为,茉莉花一出,则百花不香,与菩提均作为佛家圣物。唐代李群玉在法性寺六组戒坛上题“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早在宋朝就有了借花香入茶的做法,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

有记载最早的花茶是元代文人倪云林所制的"莲花茶",在池中选刚刚绽开的莲花,拨开花苞放入茶,用麻线扎好,经过一夜后连花摘下,取出茶叶晒干,反复三次,莲花茶就做好了。

明代大画家徐渭不止做莲花茶,还:"取梅、兰、桂、菊、莲、茉莉、玫瑰、蔷薇之属,杂入茗中,盛锡瓶内,隔水煮之,一沸即起。"

窨制工艺

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

近代茉莉花茶制作的核心工艺是窨制,它的原理是让干燥的茶叶吸收鲜花的香气,茶引花香,花增茶味,得花之精魂。

制作茉莉花茶

TEA

第一步:茶叶处理

茉莉花茶一般选用绿茶或者白茶为底,烘青绿茶是最传统的茶底。烘青绿茶含水量极低,叶片细胞间有多而密集的孔洞,花的香气分子以水为载体,在窨制过程中就很容易吸附在这些孔洞中,茶叶能很好的保留茉莉的香气。

加入茉莉花窨制之前,茶叶先要经过干燥处理,有利于吸收花苞之中的香气。

第二步:准备鲜花

茉莉花不开不香,开久了香味变淡,只有开放时才香气四溢,制作花茶就要选在开花那一刻。

茉莉开花吐香是在晚上,制茶的花需当天采摘连夜制作。下午两点以后是最佳采花时间,这时的花蕾大质量好。工人们顶着烈日,小心翼翼的将娇嫩的茉莉花苞一朵朵采摘下来,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能采40斤左右。傍晚,鲜花被运到茶厂,制茶师傅们开始了通宵达旦的工作。

看似静止的花蕾,内部的温度却在升高,花骨朵们在呼吸,有经验的制茶师傅只需将手伸进花堆,便知道何时需要将花翻动。等到花瓣和花下虎爪充分舒展,茉莉花的香气就开始溢出了。

第三步:窨制

这是最关键的环节,把茶叶与鲜花混合,让干燥的茶叶吸收新鲜茉莉花的香气,茶与花混合的比例和时间全凭制茶师傅的经验。窨制时花堆需要定时翻动,所以人是不能离开的,整个过程要持续到第二天的早上。

待茶叶吸足了水分和香气,本来鲜嫩的茉莉花已经枯败,用筛子将茶叶和残花分离,再将茶叶烘干,就完成了一次窨制。

按照传统工艺来讲,每个窨次要隔三天,普通花茶需两到三窨,上品茉莉花茶要九次以上窨制。做一批好茶要近一个月的时间,整个夏天的夜晚,制茶师傅都是衣不解带守着茶度过的。

怎样辨别茉莉花茶

TEA

茉莉花茶的茶底主要有两个大类:绿茶和白茶。

两种茶的区别体现在,绿茶吸香能力好,所以花香通常是强过茶香的;而白茶含水量相对高一些,吸香能力没那么足,茉莉的香气要更加淡雅,茶香比较明显,给人的感觉会更加优雅从容,没那么强势夺人的香气。

绿茶和白茶本身分为很多等级,制茶师傅会根据茶叶的品质来选择投花量和窨制次数。茶叶质量越好,使用的花质量越好分量越大,窨制的次数也越多。品质不是那么好的茶叶,投花量和窨制次数也会相应降低。

选购茉莉花茶,首先看它的外形,一般上等茉莉花茶所选用毛茶嫩度较好,以嫩芽者为佳,低档茶叶则以叶为主,几乎无嫩芽或根本无芽。其次是闻它的味道,茶叶之中散发出的香气应浓而不冲、香而持久,清香扑鼻,闻之无丝毫异味。再泡上一杯,茶汤黄绿明亮清澈,入口爽洁齿舌遍香,茶叶清香与茉莉花香融为一体为好。

满庭芳?茉莉花

宋柳永

环佩青衣,盈盈素靥,临风无限清幽。

出尘标格,和月最温柔。

堪爱芳怀淡雅,纵离别,未肯衔愁。

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

凝眸,犹记得,菱花镜里,绿鬓梢头。

胜冰雪聪明,知己谁求?

馥郁诗心长系,听古韵,一曲相相酬。

歌声远,余香绕枕,吹梦下扬州。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月13、14、15日

无尽意茶修即将开课

点击阅读原文

一起体会茶中百味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