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吾有花茶一杯,足以慰藉

2022/5/27 来源:不详

俗语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或许是因为物产丰饶,或许是因为地理环境闭塞,时光老人走在四川的脚步也变得温柔轻缓。这样的慢节奏总是容易让人消磨斗智,所以,古人劝年轻人莫要入川。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慢生活却变得极为难得,它能让我们的心安定从容。

有人说,四川的慢生活是一种“修行”,这样的修行能让我们找到在物质追求中迷失的内心。那么,在四川“修行”的最好去处,莫过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茶馆了,一把旧式的竹椅,一碗浓酽的茶汤,便能在阳光下慵懒惬意的坐上一整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半夏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的,却不是四川茶馆,而是茶馆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茶——花茶。这里的花茶,特指“茉莉花茶”,在四川的茶馆,你要一杯花茶,没有人会以为是菊花、玫瑰花之类的茶,这也算是一种约定俗成了。

半夏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哪儿会喝茶啊,我就每天办公室泡杯花茶。”或者是这样的对话:“你爱喝什么茶啊?”“你呢?”“普洱!”(也有说:大红袍、铁观音,反正声音特自豪)“我就喝点儿花茶。”(说话人的声音似乎都小很多了。)

当然,讲究一点儿的,还会说,“我喝的是飘雪”,以示自己喝的不是普通的茉莉花茶。似乎,这茉莉花茶已经不够上台面,不够上档次了。

并非只有功夫茶才是喝茶!

其实不然,半夏认为,茉莉花茶,确是“大俗”之茶,俗在其草根一样,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茉莉花茶,又是“大雅”之茶,雅在花与茶相得益彰。

茉莉花与茶,什么时候结合在一起,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不是今人的创举。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宋末元初,周密辑录宋人诗词《绝妙好词》中注施岳的《茉莉词》“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可见,以茉莉花入茶历史悠久。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宁王朱权,精通茶事,还著有《茶谱》一书,书中明确记载了花茶的具体制作方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这样的文字记载证明,花与茶的结合早已是流行于上流社会的雅趣了。

图中冲泡用茶是张一元老北京茉莉花茶(年茉莉龙毫)。

花能吐香,茶能吸香,花与茶的结合,充分利用了茶叶和花朵的特性,可以说,这样的结果,来自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充分认识。

茉莉花茶的制作,从早春就开始了,春分前初展的芽叶,鲜嫩清灵,制作成绿茶,成为茉莉花茶的基础——茶坯。茶坯制作完成就需要冷藏保存起来,等待夏季,等待茉莉花的绽放。

三伏天,一年四季最为炎热的季节,也是茉莉花采摘的季节。

图片来源于茶友分享

晴天午后采收的花蕾,粒大饱满,洁白鲜灵,最适宜用于窨制茶叶。花蕾开放后才会开始吐露芬芳,因此,采摘下来的花蕾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使其达到成熟,绽放。

年初制作好的茶坯也需要进行处理,以达到窨制最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茶与花按一定比例拌合,待花释放完香气后筛出,再拌合新的花,如此重复多次窨花,每次窨花需要约24小时,上等的茉莉花窨制可以达到九次,工艺繁复,窨制好的茉莉花茶,香气馥郁芬芳,滋味醇厚。

选购茉莉花茶,花朵的含量与花茶的花香没有直接关系!

茉莉花茶是最受国人欢迎的一种茶,福建的茉莉花茶在北京畅销多年,湖南的茉莉花茶最受东三省群众的欢迎,各地的茉莉花茶均有自己的特色,而我最喜欢四川的茉莉花茶,不似福建花茶的馥郁,也不似湖南花茶的浓烈,四川的茉莉花茶,茶味甘润,花香轻灵,既相互融合,又泾渭分明,茶与花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茉莉花茶的三大代表品牌

茉莉花茶是我记忆中最温柔的味道。每天早晨,母亲都会烧开一壶新鲜开水,热气蒸腾的水高高冲入盛着茉莉花茶的瓷杯,茶在水的作用下旋转起舞,盖上盖子,等待茶在水中舒醒。

外公起床洗漱,安坐,揭开杯盖,馨香四溢,沁人心脾,温润的茶汤入口,只觉四肢百骸皆舒展开来,呼吸之间尽是茉莉芬芳。

图中冲泡用茶是四川茉莉花茶“飘雪”

长大后,时常辗转异地,越是疲乏越是烦闷的時候,越是喜歡泡上一杯茉莉花茶。没有比茉莉花茶的轻灵芬芳,更能慰藉旅途的风尘仆仆了。

我们中国的文化,本身就是兼容并蓄,可俗可雅的。半夏认为,既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茶”,又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之“雅茶”,雅俗共赏,才是真正的中国茶!

图片来源于茶友分享------------------------------------------------------------------------------------------------欢迎添加半夏个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