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喝茶时,茶艺师说的闷泡坐杯留根

2022/12/1 来源:不详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十大名茶,有很多个版本。

有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版。有年全国评比会版。有年《解放日报》版。还有年《纽约时报》版……

每种版本,都有所不同。

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六安瓜片这四种,任意一版的“十大名茶”里都有出现。

而恩施玉露、云南普洱、蒙顶甘露、茉莉花茶等,上榜的次数则不多。

此外,曾经在非官方渠道评选出来的“十大名茶”,更是数不胜数。

何为名茶?每个人的定义不大相同。

即便是官方渠道评定的名茶,未必见得所有人都喜欢。

每一种不同的茶,风味不同,特征不一。

这些参差百态的茶,成了茶友们的最爱。

夏日的午后,少不了要在茶桌上泡一回茶,过一过瘾。

提到茶,不同的茶叶之间,泡茶方法不大一样。

泡茶当中也有很多的名词概念,容易让人混淆,稀里糊涂的,找不着北。

比如,泡茶中经常出现的,闷泡、坐杯、留根、沥尽等等,就让很多新茶友在理解上犯了难。

今天的文章,便共同来探讨,关于泡茶当中的这些概念!

《2》

闷泡

闷泡,可以理解为闷+泡。

泡茶喝茶时,让茶叶浸泡在密闭的容器内,长时间的泡茶。

闷一分钟,闷两分钟,甚至是闷更久的时间,最后再倒出茶汤。

闷泡对茶叶的影响,体现在泡茶时间过长。

另外在注入热水泡茶时,闷泡的环境会增加茶叶内质物的压力。

高温与闷热的极端条件下,茶叶滋味物质的浸出,溶出速度加大。

而偏偏,泡茶时间又被延长,没有及时倒出茶汤。

所以,闷泡出来的茶汤,往往味道过于浓重。

闷出来的浓茶里,含有数量较多的茶多酚、咖啡碱物质。

稍不留神,滋味感就会异常苦涩。

闷泡这类泡茶方法,比较极端,容易让一款茶的缺点快速暴露出来。

茶汤内的苦涩物质,一股脑儿的释放出来。

只喝一口,苦涩的滋味感就能让人印象深刻。

闷泡的过程,像是让一个浓妆美人,直接现场卸了妆。

脸上有多少雀斑与痘痘,一览无遗。

但从喝茶体验看,闷泡出来的茶汤,愉悦感不佳。

从喝茶的享受角度看,好茶更建议用快出水的方式冲泡。

快出水的概念,与闷泡完全相反。

指注入沸水泡茶后,快速倒出茶汤。

从注水开始正式计时,整个泡茶出汤的全过程,用时不过7-8秒。

相比闷泡,快出水泡茶可谓是神速。

内在滋味丰富的好茶,不愁快出水没滋味。

相反的是,养分丰富的好茶尽量做到快出汤,才能让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宜。

如果是需要闷一闷喝才能有味道的茶,多半是内质寡淡的劣质茶。

闷泡,作为一种极端的泡茶方式,并不可取。

再加上,健康喝茶饮茶,不建议将好端端的茶,闷浓闷苦后再去喝。

长期喝闷出来的浓茶,对身体健康可没任何好处!

《3》

坐杯

在外面喝茶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

“这泡茶已经淡了,后面要坐一下杯。”

究竟,这“坐杯”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上理解,是让茶叶坐在杯子里。

实质上,坐杯的目的为的是让茶叶内的物质,拥有更充分的释放时间。

一泡内质丰富的好茶,不论白茶,红茶,岩茶,生普。

在使用盖碗泡茶时,在逐次的沸水快速冲刷下。

经历了数次冲泡,茶叶内剩余的风味物质,逐渐减少。

到最后几泡茶时,按照同样的泡茶时间。

泡出来的茶汤滋味,尝起来略微有些偏淡。

这时候,就需要适当坐杯。

泡好一款茶,并非是每一次冲泡,都要严格的按照快出水的要求。

实际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泡到最后,泡出来的茶汤滋味落下去了,汤水尝起来醇厚感不足。

那么按照经验判断,到了需要坐杯的时机。

适当的坐杯,要求讲究策略。

当快出水泡出来的茶汤,滋味刚开始变淡时,并不需要直接坐杯1分钟再出汤。

而是根据茶味物质的保留情况。

从坐杯5秒,坐杯10秒,坐杯30秒……循序渐进的增加时间。

坐杯的目的,为的是调整泡茶时间。

让泡出来的茶汤更好喝,不浪费丝毫的茶味物质!

《4》

留根

泡茶时,留根指泡茶的时候,底部留下一些出汤。

不彻底的饮尽/倒尽。

为的是让一泡茶的滋味更好延续,风味起伏波动平缓。

不至于出现,上一杯茶味道浓淡适中,下一道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感快速下降的情况。

泡茶留根,通常是有意而为之,为的是让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更好。

使用玻璃杯泡茶时,建议留根。

夏天喝茶,简单的用玻璃杯泡一杯绿茶,或者白茶里的白牡丹和寿眉时。

投茶,注水,静置。

简单几步,便能泡出一杯清新、清香的茶汤。

茶与水不分离的玻璃杯,将泡茶工具与喝茶的茶杯合二为一。

在玻璃杯泡茶汤时,为避免泡出来的茶汤过浓。应对的方法有两处。

一是投茶量宜少不宜多。

二是泡茶时间别太长。

透明的玻璃杯,方便观察茶汤颜色变化。

注入沸水泡茶后,等待清浅的汤色泡出,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感觉不烫手时。

那么基本代表着杯内泡出来的茶汤,达到了适饮阶段。

趁着汤水的温度,不烫也不冷,及时喝茶。

喝到最后时,不要一口气喝尽,适量的留根。

内在滋味丰富的好茶,还可以重新注入沸水,接着冲泡。

泡出来的茶汤滋味,依旧很精彩!

《5》

沥尽

沥尽的概念,恰恰与留根相反。

玻璃杯泡茶,由于茶水不分离,泡茶时建议适当留根。

但针对盖碗、茶壶泡茶时,茶汤最好要做好沥尽。

盖碗/茶壶泡茶,可以逐次的注水冲泡。

不同冲泡次数下,呈现出来的茶汤风味,并不相同。

为了更好的呈现茶汤的滋味,泡茶出汤时,要彻底将茶具内的汤水沥干、沥尽。

要不然,剩余在底部的残茶,会被闷得极其浓酽。

数量有限的残茶,遇上正常的投茶配比。

会出现茶多水少的尴尬情况。

残留下的汤水,自然是又苦又涩,极度浓重的。

而在盖碗/茶壶的逐次泡茶中,如果上一道茶汤没有彻底沥干。

那么下一轮重新注水时,浓酽的残茶会掺入茶汤内。

导致继续冲泡出来的茶汤,彻底变了味。

故而,对于盖碗/茶壶/其它茶水分离式的茶具,在泡茶出汤前,沥尽茶汤很重要!

就泡茶的实用性而言,盖碗远比茶壶更出色。

别的不提,单以沥尽茶汤的角度看,由盖、碗、托三合一组成的盖碗,用起来更方便。

盖碗的杯盖开口,可以随时调整。

盖碗泡茶出汤前,对准公道杯,保持垂直,便能快速彻底的将茶汤倒出。

丝毫不拖泥带水。

反观茶壶的表现,不论是玻璃壶、紫砂壶、陶瓷壶,它们的通用器型都是一样的。

壶身大,壶嘴小。

肚大嘴小的茶壶,倒出茶汤时速度偏慢,茶汤是细柱状缓缓流出。

由于壶嘴又窄又小,很容易被泡开的茶叶堵塞。

或者是受到壶身器型的影响,壶底内的少量茶汤,根本沥不干。

从泡茶的实用性角度看,白瓷盖碗堪称最好用的茶具。

泡好茶,茶汤不好沥干的各式茶壶,不推荐使用。

《6》

闷泡,对应的是快出水。

留根,恰恰是沥干的反面。

适当的坐杯,为的是让茶味更合理的释放。

不同的泡茶概念,环环紧扣。

平常的生活里,将这些概念讲究清楚,才能掌握泡好一杯茶的精髓。

刚入夏,榕城就迎来了小雨季。

夜里下了一场急雨。

第二日的天空,像是一面新洗的镜子,透蓝透蓝。

空气中浮动着烟雨的雾气,带着初夏的清凉感。

两旁的树木植物,叶片间还带着未干的雨水,更显得葱绿。

五月浅夏,梅子黄时,一蓑烟雨。

泡一杯新茶。

初夏,微风,茶味,花香。

寥寥的几字,足矣将现下的美好气息留念!

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