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茉莉花茶,消失了数十年,如今重现江湖

2022/5/4 来源:不详

▲这篇是「多聊茶」第肆佰柒拾陆篇常规文小叶儿花茶

正文

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讲茶,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不瞒您说,有时候真是觉得惭愧。因为我不会讲普通话,只能说北京话而已。

但是您别见怪,有的时候离开了北京话,还真没法聊北京的茶文化了。这不是强词夺理,您听我慢慢道来。

众所周知,北京人说话爱加儿化音。但是您也得知道,北京人并不是说什么都加儿化音,这里头门道很多。

例如坐公交车,售票员会喊一句前门儿上车。公共汽车的前门,就可以加儿化音。

但北京人称呼正阳门为前门,就绝不会加儿化音,为的是突显其巍峨壮丽。

北京人读茶名,儿化音的用法也极讲究。例如清热去火的菊花茶,老北京人会说成菊花儿茶。毕竟是代茶饮嘛,说出来也就显得随便。

但日常饮用的茉莉花茶,说起来却绝不会加儿化音。仅从这一点上,就能感受到老北京人心里,对茉莉花茶是格外看重的。

旧时的北京城,喝茶有大叶花茶与小叶花茶之分。这里的大叶与小叶,说的是原料的细嫩程度,与如今茶学上说的大叶种与小叶种不是一码事。

所以按北京话来念,应读作大叶儿花茶、小叶儿花茶,以示亲切俏皮。您要是读成小叶花茶,人家还以为是单位的小叶同志给您送的花茶呢。

如今您到茶叶铺里提小叶儿花茶,知道的人恐怕是不多了。但在老年间的茶庄里,大叶花茶与小叶花茶却泾渭分明。

这些年,我陆续淘换到一些民国茶庄的价目表。虽然这些故纸不能与古籍善本相比,却也可为今人还原出老北京的饮茶习俗。

其一为《泉祥鸿记茶庄价目表》,其中花茶分为“茉莉香茶小叶”与“茉莉香茶大叶”。

其二为《正兴德茶叶庄价目表》,其中花茶分为“小叶花茶类”与“大叶花茶类”。

其三为《乾祥厚茶庄目录》,其中花茶分为“京庄小叶香茶”与“津埠大叶花茶”。

其四为《启元号茶庄价目表》,其中花茶分为“京庄小叶香茶”与“津庄大叶香茶”。

由此可知,旧时大叶花茶与小叶花茶是两个独立的产品线。其中大叶花茶,冠以“津埠”或“津庄”。

至于小叶花茶,则一律冠以“京庄”二字。小叶花茶,可说是老北京茶庄的代表性名茶。

新中国成立之后,私营茶庄的制茶高手,纷纷加入到北京市茶叶加工厂。京庄小叶儿花茶的制作手艺,也因此得以延续与继承。

但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小叶儿花茶逐步消失在了北京市场。这其中的历史原因,这里就不便多说了。

真正的京庄小叶儿花茶,到底应该是如何制作的呢?

我曾为此事,专门请教过北京茉莉花茶拼配技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沈红老师、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吕贤军先生以及第七代非遗传承人楼国柱先生。

三位传承人与我私交很好,因此谈起京庄茉莉花茶的制作绝活也毫不保留。我不妨详述下来,以飨爱茶之人。

诸位不要误以为用叶子小,条形细的茶叶加工成茉莉花茶,就是老北京茉莉小叶儿花茶。正宗的京庄小叶儿花茶讲究八个字,即“珠兰打底,徽坯苏窨”。

首先,茶坯考究。老北京茉莉小叶儿花茶选用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交界,环太湖周边一带的上等春茶烘青做茶坯原料。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有的茶树品种是造就老北京茉莉小叶儿花茶“滋味醇厚、经久耐泡”的先决条件。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很多花茶多改选用闽东原料。因此京庄小叶儿花茶的味道,也就很难再现了。

其次,珠兰打底。老北京茉莉小叶儿花茶的第一道工序不同于其它茉莉花茶。

其它茉莉花茶第一道工序用玉兰花打底,而老北京茉莉小叶儿花茶第一道工序必须用珠兰花打底。珠兰打底可以茶汤的厚度,香气的浓度和持久性。

扬州的富春茶社,有一种特有的拼配茶——魁龙珠。这款茶名中的三个字,代表的就是参与拼配的三款茶。

当年我听富春集团总经理徐颖宏介绍,“魁”字代表产于安徽的魁针,“龙”字代表产于浙江的龙井,“珠”字即是产于江苏扬州的珠兰花茶。

据徐经理讲,其中的珠兰花茶是茶汤的点睛之笔,其浓艳的味道也是茉莉花茶所不可替代的。

由此可见,扬州的魁龙珠与京庄小叶儿花茶,都是巧妙利用了珠兰窨花茶的特色制作而成。

第三,间歇窨制。现代的连续窨制技术,既可以节省能耗也会提高功效。但业内人都知道,这样的做法对茶叶品质有一定影响。

所以京庄小叶儿花茶,要用传统的间歇窨制工艺。不仅提高老北京茉莉小叶儿花茶的香气鲜灵度,茶汤的醇度,还可以提高茶汤的清澈度和叶底的明亮度。

近些年,在几位传承人以及京华茶叶的努力之下,消失已久的小叶儿花茶重现京城。承蒙诸位同仁惦记,也寄来一包与我分享。

开水沏茶,香飘满室。茶汤喝到嘴里,浓而不苦,酽而不涩。咽下去后,那股子珠兰混着茉莉的特殊香气,萦绕口鼻,久久不散。

您要让我说,比两三千一斤的花茶喝着还顺口呢。

京华恢复了小叶儿花茶,功莫大焉。但是我还却还想提个建议。

现在包装袋写的“老北京小叶花茶”,能不能改为“老北京小叶儿花茶”。

加上儿化音,看着亲切,读着顺口,也更有京味儿了。

当然,不改也没关系。咱们把小叶儿花茶一直做下去,比什么都强。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中国茶诗新解》、《凤凰单丛》等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