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名竟是苦水井谐音,老北京人嗜饮茉

2023/11/1 来源:不详

北京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m/
送水人用辘轳从井里打水约翰·詹布鲁恩今年是南水进京5周年,南来之水,让今天的北京在用水方面大大“缓”了一口气。曾经,北京城的地下水水质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彼时技术条件有限,不能打机井抽取深层地下水,所以缺乏优质饮用水是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困扰北京居民的一大问题。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便提到:“京师井水多苦,而居人率饮之,茗具三日不拭,则满积水碱。”再有清初追忆明代往事的《拟故宫词四十首》注中也提到:“燕中有甜苦水之别”。所谓苦水是指含有碱质较多的井水,因碱味重、味道苦涩而难以入口。说明至少在明代,北京居民就为饮用水水质而苦恼。而到了清代,这种状况并未改善,反而愈演愈烈。清代无名氏所著《燕京杂记》载:“京师之水,最不适口,水有甜苦之分,苦有固不可食,即甜者亦非佳品。卖者又昂其价,且画地为界,流寓者往往苦之。吾尝谓居长安者不怕米贵而怕薪水贵也。”从行文来看,作者是一位寓居北京的“北漂一族”,不仅抱怨北京的水质不好,而且提到,在北京吃水还成了一项重要的生活负担。几百年间,北京居民一直想方设法解决饮用水的问题。北京玉泉山水被清代乾隆皇帝评为天下第一泉水,但毕竟水源有限,只够皇家御用,每日有专用水车从玉泉山进西直门,运水进皇城,一般平民百姓是难以问津的。虽然早在清末的年,清廷就任用周学熙为总办,在北京东直门外,引孙河水建设了北京第一家自来水厂,但并未普及,所以一直到北京解放前,大多数居民还是要去所谓的“井窝子”买水。北京水井占多数的是苦水井,有名的福绥境胡同其实就是取的“苦水井”谐音。因此,为数不多的甜水井便成了有利可图的生意。这些甜水井最早也是所谓的官井,即公共用水井,后来逐渐被私人占据经营,称为井窝子,由此催生了老北京的一大行业:卖水和送水。井窝子一般是在水井旁盖两间小屋,或盖屋时干脆将水井盖进去,以备昼夜看守。在井上架有辘轳或者滑车从井下汲水,然后倒进井旁的巨大石槽中,送水车再从石槽中取水。水对居民而言一日不可或缺,需求量大,但价格并不很高,所以井窝子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靠送水。因为居民自己取水,耗时耗力,尤其是离井窝子较远的人家,自己取水并不方便。花点钱让井窝子每天送水上门,这样各得其所。井窝子送水采用订购方式,按月或季收钱,如同现在订奶,按划分每日在自己管辖的区域送水到户。北京送水的多是山东籍人。清代北京竹枝词《草珠一串》中曾写道:“草帽新鲜袖口宽,布衫上又著磨肩。山东人若无生意,除是京师井尽干。”下边小注:“挑水人所穿半臂,名曰磨肩。京师卖水俱山东人。”送水是个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山东人身强力壮、吃苦耐劳,所以北京的送水为山东人所垄断。送水一般是用水车送,早年是手推的独轮车,车上两边各有一个大水箱,据说一次盛满水可达五百斤。送水不仅送到用户家门口,还要用水桶将水挑进去,倒进人家的水缸里,送水人的辛苦可想而知。运水车为木质结构,且负重很大,所以在行进时会发出吱扭吱扭的响声,这也成为老北京胡同里清晨的特有声音。甜水,实际是相对苦而言,正如《燕京杂记》所言,即便北京人所说的甜水其实品质也不高,勉强饮用尚可。这种水质也影响到了北京人的饮茶习惯,老北京人无论贫富都嗜饮茉莉花茶,也就是所谓“香片”。而且过去老北京茶庄也主要制售茉莉花茶,各地出产的名茶如“龙井”“碧螺春”等并不受老北京的欢迎,遑论现在流行的武夷岩茶和铁观音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水质也一直在改善。如今,北京成为全国茶叶贸易和消费的重要地区,茶城林立、买卖兴隆,北京人也以饮各地名茶相尚,只饮茉莉花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来源北京日报文/陈飞(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图/徐家宁高一丁中国摄影出版社杜克大学图书馆流程编辑王梦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6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