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得此中滋味,觅得无上清凉中华传统茶

2023/9/17 来源:不详

中国人的饮茶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饮茶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并且有了新的内涵。茶文化是指以茶为媒的各种活动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相关文化现象的总称,包括茶的种植、制作、品饮方法、茶名、茶艺、茶诗、茶故事等。在中国,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料之一,而且由于茶叶本身具有文化内涵和独特品味,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中国茶文化包括:茶叶的生产、加工、流通,茶具、茶类、茶席,以及品茶活动。中国的茶有六大类,即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由于六大茶类品质上存在差别,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惯和饮茶风尚。我国的饮茶习惯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人饮茶有其独特的风俗。

清饮

顾名思义,是一种清淡的饮茶方式,不讲究茶汤的色、香、味。《茶疏》云:“其味极淡,其色极青。取之饮者,多无味觉。”宋人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清饮是我国传统的饮茶方式之一,包括“点茶”、“泡茶”三个环节。

泛饮

泛饮是指人们不分青红皂白,不论好坏,也不问茶味的浓淡,只要喝得高兴,什么茶都喝。这种习俗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所倡导,其原因主要是当时茶叶产量较低。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卷二)说的是当时茶叶生产水平较低,人们对茶叶认识较少,陆羽以神农氏为例,说明茶叶生产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疗饥解渴”。这种泛饮的习惯一直延续到近代。

如《清稗类钞》载:“宋人泛饮之风……有一家专烹之者,名曰‘绿玉斗’……绿玉斗……乃用竹篾编制而成。以斗贮水于瓶中,置茶于斗内,斟而饮之。此以茶配水也。”

调饮

调饮,是指将茶配以其他饮料或食品饮用,从而达到一种调和的目的。中国古代就有调饮的风尚。中国的调饮是将不同的饮料和食品混合饮用,以求取长补短,丰富口味,提高品位,达到营养和保健作用的目的。其后不断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已普遍使用。调饮法是中国古代饮茶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将不同的饮料混合饮用。唐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说明早在唐代人们就已经知道茶可以调饮了。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混饮

把几种不同的茶混一起饮用,这样可以起到互相补充、取长补短的作用,使品茶的口感更为丰富,所以也叫“混合饮茶”。这种饮茶方法在清代很盛行,如苏州人爱喝乌龙茶,但不喜苦涩,于是将茉莉花茶与之混合。还有一种“鸳鸯配”的混饮方法:将几种茶放在一起冲泡。这在清代很流行,如清宫就有“鸳鸯配”的饮茶风俗。

煎茶

中国饮茶习惯于煎茶,其关键是要掌握火候。

一般认为,茶的色泽与茶叶的老嫩、鲜涩关系密切,“嫩则色白”,“老则色黑”。烹茶时先将茶叶置入锅中,以文火慢煎,并不时用手推拉茶叶,使之翻动;待茶叶逐渐变黄后再加水,并不断搅动。若茶叶老了,则要增加火力;若茶叶嫩了,则要减少火力。这样煎煮出来的茶才会色、香、味俱佳。煮茶时不能盖上锅盖,否则茶汁就会被闷黑;也不能用沸水直接冲入壶中,否则茶汤会变黄变黑。

茶文化内涵初探

以茶为媒体,以茶为载体,展示自己的技艺,是茶文化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茶叶的饮茶、茶叶的习俗、茶叶的礼仪、茶叶的艺术和茶叶的艺术。茶饮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明,茶俗、茶礼、茶艺等是人们从物质性到精神性的联系,茶道则是一种精神性的表现形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