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要闭藏,这9种体质,你属于哪

2023/3/20 来源:不详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971035.html
                            

立冬之后,草木凋零,蜇虫休眠,万物趋于休止,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冬季养生要“闭藏”。起居适宜早睡晚起,让睡眠时间长一点,最好是等太阳出来后起床活动,且不要做剧烈运动。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应预防寒冷侵袭、保暖避寒,老人尤其要暖好背部。但切记冬不可暴暖大汗,如穿戴厚重衣物、烘烤腹背、向火醉酒,反而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饮食忌硬生冷,早餐吃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

受到先天因素或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人有不同的体质。中医认为根据人体的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状态,可分为气虚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平和质九种体质。让我医院中医科医生,开启个性化的冬季养生之路吧!

1.气虚质

主要以气短乏力、自汗、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

可以吃一些性温、偏温的补气的食物,如小米、猪肝、香菇、粳米、扁豆等。喝红茶、参茶、普洱茶的熟茶,益气补血。

推荐食谱:胡萝卜粥、百合莲子汤、生姜红枣汤等。

起居养生:多晒后背,补充阳气。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可以每天早上慢跑半小时。

2.血瘀质

主要以血行不畅,肤色晦暗,舌质紫黯等主要特征。

可食活血、散结、行气、疏肝食物,如山楂、油菜、少量酒类等,睡眠充足。建议喝玫瑰花茶、茉莉花茶,少量饮用红葡萄酒、糯米甜酒。

推荐食谱:糯米甜醋炖猪脚、山楂内金粥、乌贼桃仁汤、韭菜鲜藕炒木耳。

起居养生:坚持经常性锻炼身体,改善体质。

3.阴虚质

主要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睡觉汗出、日益消瘦等主要特征。

忌食辛辣,少烟酒,少食火锅、鸡肉及蒸、炸、爆、烤的食物;水果建议少食龙眼肉、荔枝等热性水果。

推荐食谱:核桃粥、枸杞百合粥、山药芝麻粥等。

起居养生:可以多参加运动,坚持锻炼,但不益汗多,及时补水。建议中午午休,不能熬夜。足部注意保暖,不要赤脚在潮湿寒凉的地方长期行走。

4.阳虚质

主要有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偏好暖饮等主要特征。

应当多吃些温补脾肾阳气为主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茴香等,不能吃食生冷黏腻食物。

推荐食谱:花生红枣汤、芪枣羊骨汤、鸡蛋猪腰粥等。

起居养生:平时多喝热水,坚持长期运动。

5.痰湿质

主要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特征。

饮食以清淡为主,如冬瓜、荷叶、山楂、赤小豆、扁豆、枇杷叶。

推荐食谱:少喝豆浆,平时可以服用茯苓、薏苡仁煎水泡茶,长期坚持才能改善痰湿体质。

起居养生:坚持锻炼,不要涉水淋雨、久居湿地,注意保暖,防止外感寒湿之邪伤脾困脾。

6.湿热质

主要有面垢油光、痤疮频发、口苦口臭、苔黄腻、大便粘腻等湿热表现。

饮食宜清淡,可以多喝苦丁茶、乌龙茶等,多吃薏仁、苦瓜、冬瓜、莲藕、水瓜等祛湿食物。虽然服用冷饮、冰激凌等寒凉食物能缓解湿热的症状,但毕竟冬季气候寒冷,中医讲因时制宜,易损伤阳气,请敬而远之。

推荐食谱:薏仁芝麻糖、绿豆决明子汤、芦荟苦瓜排骨汤。

起居养生: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爬山等以消耗体内多余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来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

7.气郁质

主要有情绪低落、焦虑气郁、激动后肋部隐痛、头胀痛等表现。

可以食用具有理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山楂等。睡前避免饮用茶类、咖啡等提神醒脑饮料。

推荐食谱:百合莲子汤、甘麦大枣汤、浓汤驴肉煲、莲藕排骨汤。

起居养生:可以坚持散步、慢走,享受生活,调节心态,保持愉悦的心情,看看喜剧或有激励意义的电影、电视来舒缓心情、调畅气机。

8.特禀质

常与先天失常和后天环境有关,表现为易过敏、易皮肤起疹等表现。

饮食清淡、均衡粗细搭配,荤素配伍合理。多食用一些益气固表的食物,忌食生冷、肥甘厚腻、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

推荐食谱:蜂蜜核桃肉、参枣茶、灵芝粉等。

起居养生:应避免过敏原,如尘螨、花粉、油漆等,注意保持居室通风和卫生。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9.平和质

主要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为特征。

饮食可以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忌油腻、辛辣食物。

推荐食谱:红枣姜茶、豌豆虾仁、小米粥、山药芝麻糊、南瓜饮。

起居养生:坚持身体锻炼。

供稿:区医院

原标题:《冬季养生要“闭藏”,这9种体质,你属于哪一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