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道上那十年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3/5/12 来源:不详

我这人是不讲封建迷信的,但在马连道住了十年时间,却始终对这个地名不喜欢。因为马连道,总给人一种马在道上不停奔跑的感觉。马在道上不奔跑是要挨鞭子抽的,所以会很辛苦。

我住的小区开始叫马连道小区,因为它的东边就是马连道街道,后来小区的名字竟然改了,改成了太平里小区。这样改也有道理,因为它的西边是太平桥街道,显然这个名字要比马连道温和一些,能使人安心过太平日子。

刚进驻小区时,马连道还不是一条像样的街道,一间间红砖蓝瓦的老平房,类似于大厂房,房子周围还有松树,从松树的粗大躯干可以看出,它们在这里已经扎根多年,是马连道的老住户了。与它们相比,我是新来者。

这里原来是北京的粮食仓库,在我们住的小区建成后不久,老平房相继被拆除,建起了一栋栋高楼。马连道的建成,是我意料之中的,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北京市将这里规划成了茶叶一条街,后来有人干脆把这里叫做北京茶城。

茶,是生活的必需,俗话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也是国人的养生之道,自古有之。古丝绸之路上,茶叶也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

茶叶主产地在我国南方,南方人顿顿不离茶。北方似是不产茶的,记得我小时候在河南农村,口渴了,就喝水井里挑回来的井拔凉水,家里来了客人,就将井拔凉水在火上烧开了喝,富裕人家会在白开水里煮三个荷包蛋,放一把白砂糖,惟独没有人喝茶叶。

我最早喝茶是到了安徽工作时,安徽是我国的主要产茶区,在那里十多年,我学会了喝茶。虽不似南方人喝茶那么讲究,用的茶杯比酒杯还小,但把大把的茶叶放进军用茶缸里,一泡一上午,也喝得津津有味。

到了北京之后,发现北京人爱喝花茶,所以卖茉莉花茶的居多。我也喝过那种茶,泡了之后,香气扑鼻,喝到嘴里,却寡淡无味。这样的茶能在北京流行开来并成为习惯,据说是因为绿茶都产自南方,古时道路不畅,运输困难,而绿茶又容易发霉,还没运进北京,茶叶就已经变质了,花香入茶自然容易被饮者所接受。

北京人口味较重,对喝茶不是很讲究,无论春夏秋冬,一把花茶往大茶杯里一放,开水一冲,就可以来一次豪饮。另一方面也与地域和水土有关,北京的水质硬,一般的茶泡出来难掩水质的味道,只有泡香味浓郁的茉莉花茶,这香才能掩盖较重的水味。

不过这些都是历史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交通的改善,无论你是天南还是海北,吃到当天采摘的时令东西已不在话下。北京本身就是全国各地人会集的都市,饮茶的习惯也早被时代所改变。

马连道街道改建初期,便有先知先觉的茶叶商人陆续进驻,全国名茶瞬间汇聚,应有尽有。我成了与茶,严格说与名茶为邻的人。

我住的是十六层靠东北角的房子,最东边的阳台窗子一开,立即就有茶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虽闻不出具体是哪种茶香,但我敢肯定哪种茶香都有,这是所有名茶被风混合之后的香味。

我是个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人,认为好的,就始终坚持,喝茶也是。我最早喝的茶是六安瓜片,从那之后我便认定六安瓜片是最好的茶。由于在安徽时只喝安徽茶,调北京之后也买安徽茶喝,所以,第一次踏进马连道这条北京茶叶一条街,面对一街两行的门面、招牌,我只找安徽茶的店进。一是喜欢喝安徽茶,二是对安徽茶了解一点点,和店主聊起天来有共同语言,不至于说外行话。

在马连道住久了,见的茶就多了,我常将喝酒与品茶进行比较,发现常喝酒的人,不管喝的是多少钱一斤的酒,都显得粗鲁、狂躁、冲动;而不管喝多少钱一斤的茶的人,文雅、安静、内敛,而且有书卷气。饮茶与饮酒,同样是饮,却饮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马连道住了十年,不知是犯了地名还是命该如此,那是我最忙碌的十年,也是最辛苦的十年。有一年下大雪,道路被堵,我从单位徒步十公里走回马连道,五点钟下班,进家门正好晚上十二点整。

站在十六楼窗口往外一看,白色笼罩了大地和高楼,喧闹进入了最静谧的时刻,所有窗口的梦,都成了这场大雪的装饰和点缀。当时我甚至想,去外面端一盒马连道的雪,放在锅里烧开了,再泡一壶马连道的茶,那将是绝世饮品。

搬离马连道快十年了,我很少回去看看,到了我这个年龄,知道自己已经不是一匹千里马,在那条道上,跑得慢了是要被鞭子抽的哟。

那是一条岁月的皮鞭……(张国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7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