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女子不如男中国茶业中的女性力量

2022/8/29 来源:不详

各位茶友大家好,这里是茶文库!

今天是3月8日妇女节,是属于所有女同胞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致敬每一个了不起的“她”!

在中国茶业界,女性始终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传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半边天。

在茶叶传统技艺领域,目前共有25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中女士有3人。

这三位女士分别是: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秀兰;

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孙丹威;

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韦洁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位女性茶叶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王秀兰

王秀兰——花茶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级评茶师、国家茶叶标准委员会委员。

年,王秀兰开始在正兴德茶庄学习花茶的加工技术,并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拼配、窨制、审评、定价、研发等工作。

年,38岁的王秀兰到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工作。

传统茉莉花茶窨制技艺第一代为张昌翼,第二代为张安风、张安祥,第三代为张世荣、张世显。

王秀兰师承张世显的技艺特征,掌握了传统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使张一元茉莉花茶具有“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品质特点。

她恢复了茉莉花茶“层窨法”,有效提高了茉莉花茶成品茶的香气及茉莉鲜花窨制环节的有效利用。

在提高茉莉花茶香气等工艺流程方面有其独到建树,成为传统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

王秀兰于年11月被列入第一批原宣武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年4月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秀兰在国内创建了27个茶叶生产基地,创办了茶叶科研所,参与研发活动,使传统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我全部的心血都投入了这个行业,更多的还是追求沏一壶好茶。那几年人家都一万、两万一斤地卖,我们没卖过。你让我定价,我定得心里难受。别人说张一元做大排档生意也好,我始终觉得茶叶做出来得让顾客觉得值。”王秀兰说。

王秀兰在从业的20多年中,没有一年的春天是在北京度过的。

寻茶的过程就像是一段旅程,王秀兰在永不停歇的脚步中,为爱茶的人找到那口正宗的“京味儿”茶。

“春天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产区度过,去山区茶园。高山出好茶,我刚涉足这个行业时,基本就是山路、小石头路,比如在福建,到茶园去要坐8小时的车。不过总要前人把路开出来,后人才能够享受。”

王秀兰在继承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并开发新的花茶口味,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作为茉莉花茶窨制技艺传承人,王秀兰没少在花茶文化推广上下功夫。

现在她还担任张一元名誉董事长、北京茶叶协会副会长,参与评茶工作,并在各大高校传授茶文化。

在她看来,锁起来的非遗项目是没有价值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光芒。

孙丹威

孙丹威——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老字号协会副会长、北京茶叶协会副会长、高级评茶师、国家一级评茶员。

年,孙丹威任吴裕泰总经理职务,任职后提出了发展连锁,振兴老字号的创新思路,使百年老店重获新生。

刚入行不久时,由于不了解茉莉花茶,也没有系统地学过相关专业知识,孙丹威仅凭借书本上看来的资料便断定一批新茶的水分超标,随即却惹来厂家呛声:“你懂什么呀!你懂茶吗?”

这句话似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孙丹威心头。

那时的她下定决心到浙江大学研习茶叶经济贸易。并不是不服气,她认为说服不了别人的肯定是自己的短板,就得补课。

“因为有梦想才坚持,因为坚持才去努力!”巴西奥运会上,吴敏霞拿到世界冠军时的一番话令她深有感触。

孙丹威说道“做茶如此,做企业也如此,很多东西就得花时间去了解、去学、去悟,要想让企业一步步提升,那就真的是‘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之后,随着技艺的增长,孙丹威开始展露手脚。

如今,孙丹威正着手培养“吴裕泰”的第六代传承人,每年她都会带徒弟们到花茶产地实地体验与学习。

她笑称:“这种传承不像过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毕竟吴裕泰到现在已有年,今后还要继续传承,当家的东西不能丢,这是重中之重!”

年,孙丹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孙丹威表示,要想让企业在市场激流中站稳脚步,最终是以优质的产品跟诚信来取信于民的。

十年之间,吴裕泰从仅只有一家门店、年销售额千万元发展到目前拥有家连锁店,一个现代化生产物流中心,一个茶文化博物馆,2个茶馆,一个茶艺表演队的股份制企业。

这些成就,是孙丹威对于茉莉花茶的致敬。

韦洁群

韦洁群——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广西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技术总监。

她18岁进入六堡茶行业,40年守护并传承着六堡茶手工技艺,为六堡茶的技艺和文化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她坚持用古法手工制茶,任众声喧哗,初心不改。

韦洁群她身材羸弱,似乎一阵风都能把她吹倒。

可是每到制茶时节,她干瘦的身躯里的能量就会像火山一般释放,可以几天几夜不合眼,亲自把关茶叶的加工制作过程。

韦洁群最早见到制茶过程,是在孩提时代居住的六堡镇塘坪村,这是六堡镇一个著名的茶村。

当年茶山属于集体,制茶则由小队包干,很多邻居都是制茶人。

出于好奇,邻居制茶时,她经常会跑去看。

年,16岁的韦洁群被镇里安排到六堡公社茶场,一干就是12年。

十多年的时间里,她走遍了六堡镇每座茶山,了解土质特点,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

她逐渐掌握了六堡茶种植、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管理、销售等各个程序及工艺,成为茶场制茶技术最熟练的小姑娘。

年,韦洁群离开了公社茶厂,回到塘坪村经营黑石山茶厂。

在她的努力下,黑石山茶厂逐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茶厂,发展成颇具名气和规模的大厂。

为了制出最自然的槟榔香,韦洁群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

3年里,她和女儿的足迹遍布周围的大小山谷。开车不能到的地方,就向山民租借摩托车;

摩托车不能到的地方,就徒步前行,头顶烈日,风雨无阻。

苦心人天不负,野生古茶树终于被她们找到了!

紧接着,她们又开始探索工艺的改进,尝试过沤堆、改变存放环境、烧柴火烟熏等无数种方法,倒掉过上千斤制作失败的茶叶。

终于,韦洁群成功研制出自带槟榔香的纯天然手工茶,在六堡茶市场上独占鳌头,备受欢迎。

在商业和情怀的冲突中,有人劝韦洁群“还是要识时务”,但她不为所动。

“越是这样的年代,越要坚持传统工艺,老祖宗的东西总得有人传承。”

从豆蔻年华到花甲之年,40余年光阴流转,在传统工艺逐渐被冰冷机器替代的年代。

韦洁群始终是一个固执的坚守者,坚持“原产地、原茶种、原工艺、原生态”。

不论是王秀兰、孙丹威还是韦洁群,作为非遗传承人,她们都用了大半生的力量来传承和发展我们的茶文化。

除了以上三位,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为振兴茶产业而努力“耕耘”的女性茶人。

她们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她们的汗水“浸润”了每一片茶叶,这一切的辛劳只为让岁月深处那一缕茶香飘得更远。

谁说女子不如男?只要肯脚踏实地、努力拼搏,不论男女都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祝愿每一位女同胞节日快乐,感谢你们付出的每一滴汗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